安全監測
坡地監測系統之目的與功能
對於坡地開發工程而言,施工安全之保障應為觀測系統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
實際上,更廣義的目除了保障安全以外,尚有設計驗證與回餽之參考等目的,簡單說明如下:
<設計條件之確認>
由觀測所獲得之資料可用確認設計假設條件之正確程度。
由實測資料與假設條件之比較,可以瞭解該工程之設計是否過於保守而導致費用增加, 或是過於冒險,且能適時提供有關工程變更補救處理所需之參數。
<施工安全之掌握>
開挖工程施工過程中,安全觀測系統可提供有關安全措施等行為之資訊,作為判斷施工是否安全之指標,具有預警之效果。且於必要時,可依觀測結果加強或修正安全措施之某些細節,亦可考慮調整施工方式,以掌握施工之安全。
<長期行為之驗證>
對於特別重要的工程完工後,可保留觀測系統並作長期性之觀測追蹤長期觀測結果亦可做為鑑定結構物破壞原因之參考資料。
<回餽設計>
由實際的觀測結果,可經由整理歸納及回餽分析之過程,確實了解安全措施等結構與其周遭地盤互動關係之力學行為,進而修正設計理論與方法,提升工程技術。
自動監測
<自動監測特色>
與傳統人工監測不同,自動監測結果之數據均採用電腦專業軟體處理展示,除具備減少人為計算失誤、輸出之報表格式具有一致性,工程人員可迅速掌握報告重點外,最大的優點即是可向使用者即時反應監測狀況,如數值有異可第一時間進行後續應變工作。
<監測架構>
自動監測系統感測系統設定每15分鐘擷取一次儀器量測值,資料擷取完成再以4G網路傳送至雲端伺服器,相關單位可於線上即時監控牆體安定狀況。該網頁可看到各項儀器即時量測數據及歷史數據。未來若量測值超過設定警戒值或行動值,系統亦將自動以e-mail通知各相關人員盡速處理。
<自動監測儀器>
本公司主要進行之自動監測案以電子傾度盤為大宗,亦有部分基地採用自動水位計或是傾斜管進行監測。

監測報告提送計劃
<施工計劃書>
監測系統施工前應先提出施工計劃書,以便業主瞭解整個監測系的施作方式及觀測過程為何,才能相互配合以提升施工品質。
<監測儀器安裝報告書>
各項監測儀器在安裝完成後,須將儀器好保護措施、記錄儀器編號、檢查安裝確實無誤後照相存證,待所有儀器安裝完畢後提送安裝報告書,以便瞭解儀器安裝品質及日後查證。
<初始值測定及管理值訂定報告書>
於工程開挖前須將所有監測儀器先做初始值測定及管理值訂定,因為基地開挖後之量測結果均須與初始值與管理值作比較。將初始測定後與管理值一同彙整提出報告書。
<階段報告>
當每一組數據經過合理的詮釋,必須以結論報告方式作成季報告,提供工地作為決策之參考。其內容包含:
.最近觀測結果繪圖資料
.簡要綜合敘述指示出該注意自上期以來之觀測結果變化之趨勢及其問題的原因
.建議分析事項
隧道安全監測
隧道在開挖後,將使岩層原有之應力平衡遭受破壞,導致周圍應力重新分配,開挖面產生位移,而其所產生的岩壓或土壓,也隨著變形量的降低而減小。
新奧工法(NATM)即利用上述原理,在隧道開挖面周圍之地層岩體(或土體)鬆弛,前在最短的時間內設置鋼肋、噴凝土或岩栓系統,以防止四周之岩體強喪失太多,無法自持並抵抗岩壓,而導致岩層破壞或崩塌。
工程隧道採用新奧工法(NATM)施工,如前所述對岩體之變形行為,隧道淨空的改變與對支撐構件如岩栓及噴凝土等,必須加以有系統地觀測計量,以期充份控制隧道變位,並依監測結果隨時調整施工所用之材料、方法、進度及支撐變加強等,確保工程進行期間之施工安全。
<具體來說監測之重要性如下>
-
掌握隧道周圍岩盤及支撐因開挖所引起之位移、應力變化,提供施工預警以確保周圍岩盤之安定性。
-
回饋與檢核原設計理論與參數之適用性。
-
施工管理之指標,施工中支撐型式及開挖程序調整之依據,完工後長期穩定性之安全控制。
-
未來隧道技術改良之參考。
-
變更設計之依據。
-
工程仲裁之法律依據。
